返回 首页

小镇人家

关灯
护眼

第45章 竹筒饭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66dushu.com,最快更新小镇人家!

吃完一碗清汤鱼丸,  晌午刚过,阿夏走在河岸边都还能听见若有若无的筝鸣,风筝高悬,  似天上挂彩。

河道里的渔船船头也立根竿子,  上面绑只风筝,船往前划,风筝就在后头飘。

她们边走边看,  不过早上起得太早,  玩风筝又跑了许久,有些犯困,看完也就回家去了。

阿夏也觉得有点累,  慢慢吞吞走在巷子里,  平日门前还坐着不少老头老太太的,今日各家大门紧闭,  透出点冷清来。

她从紧闭的大门前一一扫过,转头过了拐角,  根本没有留心,  被靠在墙边上的人吓了一跳。

看清是盛浔后,  她缓口气,  “站在这里做什么?”

不过片刻又觉得别扭,扔下一句话就准备走,“我还有点事,  就先回去了,你也早点回去。”

脚才刚迈出一步,手被盛浔拉住,  他说:“怎么看见我就要走。”

“放风筝累了。”

阿夏面上些许僵硬,  随口就说了一句话。

“那跟我去船上歇会儿。”

“去船上干吗,  我家都要到了,”阿夏侧过头看他,语气十分不解,说完就想挣开他的手回家去。

盛浔劲大,扣住她的手腕,将她拉回来往前走,边走边道:“我跟方姨说过了,带你去个地方,晚点再送你回去。”

“你又没跟我说,”阿夏被迫跟着他的步伐往前走,声音控诉,而且她很不满,“我也没答应说要跟你去啊。”

盛浔就问,“上次给你孔明灯的时候,我要你答应陪我去一个地方的,你忘了?”

“我,我后面不是跟你一道去海湾了。”

阿夏初时有点底气不足,说到后头义正言辞。

“可我没说那就是我的要求,”盛浔转过头看她,“我只是说隔日吧,但没有说去海湾就算。”

“你,”阿夏哑口无言,她哼了声,拽开盛浔的手,自顾自往前走。

“生气了?”

盛浔走了两步就跟上她的步伐,歪头问她。

“我才没生气,”阿夏气鼓鼓地道,她的背影和脚步都在显示她有点不高兴,但嘴巴还是硬的。

她往明月河边上走,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吐出一句,“你说话不算数。”

“我可没有,”盛浔摸摸她的脑袋,像给炸毛的小猫咪顺毛,很有耐心地安抚她。

“我跟你说笑的,今日是带你去海湾,那里有社火,错过要等上三年才有。不然我也不能看你这么累了,还要拉你过去。”

他起早去海湾,得知此事后又划了将近一个时辰的船回来在这里等她。

“那你不早说,”阿夏本来就不是爱生气的人,闻言声音也软了下来。

盛浔也没有替自己辩解,“确实怪我不早说,那小娘子可以跟我一起去看社火吗?”

他伸手作揖,略微弯腰伸出手掌侧指明月河岸口停靠的船只。

阿夏被他这怪模怪样给逗笑了,扑哧笑出来,稍后拿袖子掩住下半张脸,笑着道:“从哪里学来的这些。”

不过刚才那点子不愉快也确实烟消云散,连心底存的别扭好像在此时的天光下,渐渐隐藏。

“我怕你到时候拿着这件事跟我算旧账,”盛浔看她笑了也松一口气,跟在她身后往船上走,打趣地说。

阿夏坐到船舱里,还要探出头来替自己反驳,“我可没有这般记仇。”

盛浔只笑不语,拿起桨撑岸口划出去,阿夏从窗户中看到沿岸飞舞的风筝,本来还挺精神的,越看越觉得困,上下眼皮都在打架。

她掀开帘子对盛浔说:“我有点困,想先睡一觉。”

“那你睡吧,到地方我叫你。”

阿夏也没含糊,在春凳上找了舒服的姿势趴在那里打个盹,盛浔划船很稳,偶尔的轻微摇晃也不会让人发晕。

等她迷迷糊糊醒来时,窗外霞光漫天,她的眼神迷蒙,呆呆地盯着船棚看。渔船的棚是用竹条子编的,有许多的小眼,左右两头又叫竹帘子盖住,光就从孔眼里透进来,像夜里的星光。

颇有点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意味。

她仰躺在那里看了许久,再等她坐起来时,船只已然靠岸,盛浔掀开帘子进来,本来是想叫她,却看见人家已经醒了。

“还要再躺会儿吗?”

盛浔走到船舱另一侧,那里有个水桶,他舀出半勺浸湿巾子,拧干递给阿夏,“擦把脸,醒醒神。”

阿夏接过来,睡得太久确实还迷糊着,冷布糊到脸上,精神了些。

从船舱出去后,今日风正盛,对面海船上升起的布烈烈作响,筝鸣一声接一声。阿夏循身望去,海湾的港口两旁立了好几根柱子,悬线拉绳,上面挂满大小不一的纸鸢,后头应当绑了哨子。

纸鸢比起风筝来可能图案上多了点秀雅,诸如蝴蝶翅膀上画了瓜瓞绵绵,瓜果葫芦缠枝绕藤,还有仙鹤展翅,小童撑荷叶伞。最多的是扎燕,瘦燕纤长,新燕要俏,肥燕饱满。

纸鸢没有绑牢,风吹它动,一动便是满目的青黄橙绿,姹紫嫣红,连海湾的青石墙上都挂着风筝。

行走在海湾的路上,大家穿得花哨又喜庆,裙摆飘飘。阿夏一时竟看入神了,只觉得这里过节比花湾还要浓烈上三分。

“好隆重啊,”阿夏看着每家每户廊檐下挂出来的风筝,以及街上小孩提着风筝满街跑,还有尽头小道上摆的戏台,她不禁喃喃自语。

盛浔家里靠海吃饭,自然知道其中不少关窍,他说:“今年到了海湾的海祭年,他们每隔三年就要祭海神,平时小祭,到今年什么节都要大祭。”

海湾人对海神充满着虔诚与敬畏,不管有没有大祭,小祭日日有。每年祭完海神后的这一个年头,从海湾出海都能平安回来。

阿夏惊叹,果然隔行如隔山。

“要不先去吃点东西再逛?”

盛浔看天色也渐晚,点社火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好,就问阿夏。

“我晌午吃得饱,现下还不饿,”阿夏摇摇头,“要不你先吃?”

“那晚点吧,我也不饿。前头有社戏,要不先到那里看会儿。”

阿夏没有拒绝,她发现就这样与盛浔相处着很舒服,前提当然是他别突然毛手毛脚的。

两人走到戏台边,前头已经坐满了一堆老人家,没地坐就站着看,戏开场的时候,天黑下来,灯火亮起。

供案摆满香烛,燃的青烟缓缓而上,边上放炮,一群人打着锣鼓,吹唢呐,一听这声浑身起激灵,唱了半个时辰,才等到社戏的人上台。

社戏很有意思,一个个装扮得赤红白脸,叫光一打,身一提,那唱腔高昂,扮神的还得插上背旗,插雉尾,唱作念打,无一不让人聚精会神。

阿夏站着看都不觉得累,也不知道盛浔从哪给她摸了把凳子过来,让她坐下。

她不好意思一个人坐,幸而这把凳子宽大,阿夏只坐了一边,思忖会又拍拍另一边,“哥,你坐这里。  ”

本来站的地方是最边角,也没有人多看,盛浔顺势坐下来,两人的腿紧挨着。

可好像这时谁也没有生出旁的心思来,就像回到了很小的时候。也是临近夏夜的晚上,镇上唱社戏,小孩都贪热闹一定要去。

去了又没有地方可以坐,爹娘从旁边人家借了把凳子,她和盛浔就这样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看完了一场戏。

此情此景,何朝今夜。

社戏完后,大家也没有急着走,有穿暗红的人上台,手高举着火把喊:“等会儿我们将要点燃社火,不要急,现在分到火把的人先过来。”

阿夏和盛浔是最早被分到火把的那一批,木头上包着浸了油的布,还没点燃。他们顺着人群往外走,原本静谧的海湾也变得喧闹起来。

夏夜的海风有股咸湿气,这还是阿夏第一次晚上走在海湾的环海路上,岸边都用青石竖起矮墙,上头插着火把。

而他们拿着燃起的火把,将环海路上所有矮墙上的火把和地上的长枝蜡烛点亮,以祭海神。

阿夏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哪管行为颇为寻常。但她看见黑夜这么多渔民高举着火把,沿岸的灯一盏盏点起时,还是会觉得震撼和雀跃。

她和盛浔一共点了二十个火把,顺着路走到海湾的海滩上时,夜里的潮汐裹挟着月光缓缓拍打沙石。

所有的火把都留在海滩上,不能带着它走回头路。阿夏学着他们的样子,蹲下来挖了一个小坑,小心地握着还没燃尽的一端,将火把埋进去。

再抬起头看时,数百根火把屹立在沙滩上,橙黄的光照亮半个沙滩,连上岸的螃蟹都找个坑将自己埋进去。只有栖息在海湾的海鸟才会发出几声夜鸣,海风温柔恬静。

阿夏和盛浔并肩走在海滩上,她缕缕吹散的头发,面朝大海,她的眼里带笑,“夜海真好看。”

不管是半悬的明月,海面上荡出的徐徐涟漪,又或者是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走累了找块石头看蒙蒙夜色。

都很让人欢喜。

盛浔坐在她旁边的石头上,也凝望着海面,这夜海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看过多少次,甚至到后来,没有多少心思去欣赏夜里的明月,海水。

可能此时心境又格外不同,他也觉得这片海,胜似他一人看过的。

他望着夜海,却问阿夏,“要不要吃点东西?”

“吃什么?”

阿夏手撑在石头上,又反问一句。

“这里有个阿婆做的竹筒饭不错,可以买过来自己煮。”

只不过盛浔也不知道阿婆还有没有开门。

“那我跟你一起去。”

“我自己去吧,跑过来很快的。”

盛浔没应,正好这里火光刚好能照到,只是他又不放心地问,“你自己一个人待在这里怕吗?”

“不怕,你慢点。我感觉饿过头都不觉得饿了。”

阿夏胆子还算大,又怎么会怕,况且这里海滩上还有不少渔民坐在那里。

等盛浔走后,她继续看海,只是会时不时往他走的方向看一眼。再一次转头时就见盛浔提着一个篮子回来。

“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阿夏感觉满打满算也就才不到一炷香的时辰。

“离得近,我走得也快,”盛浔将篮子放在石头上,没说实话。

他怕阿夏一个人在那,走出她的视线就跑着过去,索性今日那阿婆也没关门,还有剩下没有煮的竹筒饭,他就要了三根,顺带拿了点干柴和火烛。

拿完跑到下海湾的地方又慢慢走过来,平复气息。

阿夏好似真没有察觉出异样,低头看这竹筒饭,疑惑道:“还是生的,要烤着吃吗?”

“对,烤着吃。”

盛浔拿根木头找了个沙子不湿的地方刨坑,大概挖了有六七寸的样子,将竹筒饭一端放到坑里,埋一层沙子,留下拿箬叶封口的朝着天边,摆一圈干柴点燃。

“这样能熟吗?”

阿夏蹲在一旁很好奇地问。

“沙子不知道能不能烤好,最好用土烤竹筒饭,”盛浔拿木棍拨弄着柴火,让它烧得旺一些,等会儿好快点熟。

这边正宗的竹筒饭,是选用当季的新竹,里头的竹膜撕掉,拿水煮几遍晒干,确保不会发霉才好。

往里头加泡过的糯米、火腿粒、青豆和肉末,绍酒些许,盐一撮,酱油倒下,拌匀就塞进竹筒里。或上锅蒸,或烤,烤基本都是寻块地挖个坑,随意找些松针叶子点燃添柴烤熟。

两个人现在是完全不饿,纯粹在那里玩,面对面坐在那里,时不时添把火。等竹筒开始冒烟就得翻个面继续烤,烤的差不多就先再焖会儿,拿出来放凉。

吃这个就是直接掰一面竹节,虽然底下烤的焦黑,不过也不妨碍阿夏捧在手里,拿双筷子来吃。

这竹筒烤出来的饭自带一股竹香气,更浓的是饭香,料本来就是拌好的,所以这饭吃起来味道正好,肉末掺杂在糯米中,火腿片切的很大,单咬很有韧劲。

加上糯米应当是泡过又蒸了会儿,水又放得足够多,所以才能烤熟,吃起来很黏。要不然这竹壳裂了,饭还照旧是干硬。

烤的吃起来别又一番风味,不过阿夏还是更喜欢用糯米加赤豆塞进竹筒里,用沸水煮熟煮透,掰开一小节,就能从里头拿出完整的糯米饭,裹上一圈糖,又软又香甜。吃起来跟粽子似的,不过比粽子又多了点竹香气。

他们在夜里看海,于礁石上吃竹筒饭,沾得满手发黑,却还莫名高兴。

吃完东西是得收拾的,竹节都放回到篮子里,把烤的焦黑的沙子都用新沙掩埋,好似这里没有被烤过一般。

然后蹲在海边上洗手,盛浔准备拿着起来准备去拿竹篮子,阿夏则多洗了会儿,没想到一个浪打来,鞋袜俱湿。只有提起来的裙摆幸免于难,她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走一步吐一点水,还会沾上沙子,等走到那边的礁石上,觉得有沙子进了脚,一时更加难受。

哭丧着脸道:“盛浔,我鞋子湿了。”

盛浔倒是没有幸灾乐祸,而是看她,轻声地问,“那我背你走?”

阿夏第一反应是拒绝,总不能在上次那样后还这般亲密,有种特别怪异的感觉。

她沉默,盛浔却道:“上次我不是也背过你了,哥哥背妹妹而已。”

“真的是,”阿夏克制住自己想要问的话,她只是有些迟钝而已,又不是傻。

思来想去她还是爬到了盛浔的背上,只不过跟前段时间感觉颇为不同。那时她想的是盛浔是她第二个哥哥,现下却她好像有点连哥都叫不出口。

趴在盛浔的背上,她思来想去还是问了,“所以那天在山桃家的晚上,为什么来找我?还——”

“你觉得呢?”

盛浔并没有直接回她,脸上露出些许明显的笑意。

“我不知道,”阿夏绝大多数都是有话能直说的人,不过感觉有些话憋在喉咙口,怎么也说不出来。

可能她心里是有些明白,但没挑明,她无法告诉自己是真的,揣着明白也要当湖涂。

“那就等你清楚知道的时候。”

盛浔无意在今天说开,他只是算着日子,初夏都已经来了,盛夏也不过是再等上个把月。

他有足够的耐心。

“你这说了跟没说一样,”阿夏嘟囔着,将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突然脑子就冒出一句话,敌不动我不动,反正就是按兵不动。

她想到这句话后就没再发问,急的人永远不会是她。

但是不得不说,阿夏永远会被一个人纯粹的心思所动容,不管是花灯、孔明灯,又或是跑着过来怕她发现额头上出的汗。

以及现在,稳稳背着她,绕过火把堆,在海滩上一步步往前。

“无聊吗?”

盛浔问她,海滩上的人都散去,只余下一片寂静。

“还好,不过没有声音我就很想睡觉。”

阿夏睁眼看月色下逐渐拉长的影子,声音也变得很轻。

“那你睡吧,我哼首童谣给你听。”

盛浔会哼很多调子,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就像哄小孩睡的曲调,想不到什么童谣,就哼了首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

明明是很欢快的,配上他低沉又温柔的嗓音,这首童谣也在迎合这无边月色。

她趴在盛浔的背上,却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一下又一下地跳动着。

哪怕过了许多年,阿夏都记得这个晚上,环海路上燃不尽的火把,头顶悬挂的纸鸢,声声筝鸣,哼唱的曲调,以及盛浔。

——

从海湾回来后,天色越来越长,夜里的蛙鸣声扰人清梦,后院里的蚯蚓爬出来钻土。之前搭的黄瓜藤上,也结出朵朵小黄花。

此则表明立夏将至。

作为初夏时节的第一个节气,大家自然是重视的。

方母提前一日就开始买鸡蛋,一个个全收拾干净,夜里下锅开始煮,煮会儿捞出,挨个将蛋壳敲到有裂痕为止,等会儿煮茶叶蛋才好入味。

全敲裂了,再往锅里加料,今年晒制好的春茶,绍酒、八角、盐、桂皮等等,小火慢煮,火熄了也不打紧,就让蛋在锅里焖着。

第二日阿夏起来时,灶间全是茶香气,一家人早就坐在那里,方母见她下来,给她塞了个茶叶蛋。

立夏是要吃蛋的,至于为何,老一辈的人都说吃了蛋好熬过一夏,不会苦夏。

年年立夏及后几日就属阿夏吃的蛋最多,虽说她生在夏日,名字里又带个夏字。但她很不耐热,一到夏日有时候会起痱子,根本吃不下饭。

以至于大家年年到了今日,都给她送蛋,什么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以至于她看见茶叶蛋都不是很想吃。

认命地顺着裂纹剥开,蛋里都渗透进发黄的纹路,蛋白有咸味,还沾着一股淡淡的茶香,蛋黄也好,但是吃得有点发干,她还是喜欢吃鸭蛋黄。

吃完一个,阿夏喝了口豆浆,夸赞她娘的手艺,“阿娘,这茶叶蛋你煮的越来越好了。”

方母不吃她这一套,随即就接话道:“好吃你再多吃两个,我给你拿。”

“那还是算了,我吃一个就饱了。”

阿夏连声拒绝,吃完这一个她都不想吃,再来两个她都要蔫了。

“晚点再吃,”方父打圆场,“等会儿我去把家里的称拿出来,好称人。”

这也是立夏当日要做的事情,称人,夏称一次,立秋复称,以此来看看夏日清减得多不多。

方家有个很大的木秤,光是秤锤就有十几斤,老沉的一个。秤钩上要是挂把凳子,人再坐到上面,靠两个人是根本抬不起来的。

所以每年木秤的一端都会挂在前院那颗大树的枝杈上,另一端就方父和方觉看着。立夏书院也休沐一日,他正好闲着没事。

“来,娘你坐上来先称。”

方父把挂在秤钩上的椅子调好,底下还有个圆木垫镶在椅子上保持平衡。

太婆笑呵呵地道:“我觉得比去年胖了些,小芹给我做的衣裳都有点紧了。”

她边说,阿夏和方觉扶着她让太婆上去,方父则摆弄着秤砣,让它持平,这叫打秤花。还能往外,不能往里调,这表明不吉利,要是重量逢九,只能报整数。

“我娘今年这数好,八十七,”方父笑道:“比去年立秋重了五斤。”

“我就说胖了点。”

太婆一副自己准没错的表情,方母牵她下来,笑着点头,“是是,重了好。”

第二个太公上次称,他虽然今年岁数也大了,但体格还是好的,有一百二十斤。方父做儿子的就说他起码长命一百二十岁。

等他们两个称完,方父招手让阿夏上去,“来,阿夏去称。”

阿夏爬上去称完下来,方父看着秤花,他对方母道:“我说阿夏瘦了吧,你还不信,上年刚到百,今年瘦了六斤。”

方觉摸摸她的头,“怎么每次吃得好,还瘦那么多呢。”

他着实不理解,家里的伙食算是不错的,基本每隔几顿就有肉,阿夏吃得也不算少,怎么还能瘦这么多。

“这不能啊,去年冬也没生病,”方母也纳罕,“算了改天给她补补。”

阿夏无所谓,她不觉得瘦不好看,也不觉得胖就不好看,只要身体康健就成。

大家全称完后,阿夏抱起年糕上去,这三花猫越养越胖,老沉的一只了。

它年年立夏都称,早就见惯不惯了,乖乖地趴在上头。

“哎呦,年糕又胖了点,十二斤了。”

方父看着上头的秤花,打量一眼年糕,可比去年重了两斤,怪不得肚子上全是肉。

年糕甩甩长尾巴跳下来,给他们来了个即使看着胖,身姿也依旧矫健。

汤圆也配合,它才很小的一只,称了也只有一斤多点,还不到年糕的零头。

只有小圆子不配合,它没见过这样的东西,缩在树后面不肯上去。

还是阿夏和方觉强把它给抱上去,急得它在上头汪呜汪呜直叫。

“怪不得你们抱不动它,这家伙都有二十五斤了。”

方父咂舌,阿夏看它,肉确实不少。

到后头,小圆子不知道是在上面待着舒服,还是怎么样,又死活不肯下来,扒都扒在椅凳上,让人哭笑不得。

https://www.lusetxt.com/books/43219/43219415/242058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usetxt.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usetxt.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