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小镇人家

关灯
护眼

第47章 青梅酒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66dushu.com,最快更新小镇人家!

出巷头,  过大桥。走到街上时,酒家挂的酒旗都还没收,门前灯笼照了一地的樱桃红。

虽然立夏才将至,  暑气还没来,  桥栏上已经坐了不少纳凉的老大爷。里头有个穿长衫的,手持小三弦,弹起小调,  坐那里来了段评弹,  嗓子很亮。

“夜里梦见有金光,白日就到佛塔上,求只签子好解梦,  谁料是噩梦一场——”

阿夏站在那里听了会儿,  其实每年夏夜里不管过哪条路,走街上的哪座桥,  都有评弹唱曲的。要是嫌唱的不过瘾,镇里有条修在荷花池里的十里回廊,  可以到那边去唱,  从晚唱到早,  这又叫曲局。

眼见驻足的人越来越多,  连小孩子都蹲在那里听得入迷,她和盛浔没有再停留,继续往前走,  两人没有一直在说话。都沉默不语时,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别扭,不刻意找话聊,  想说就说。

阿夏觉得这样很舒服,  手从石栏上抬起拍下。偶尔低头看一眼河水,  那里有铺满水面的皱月,打桥洞上头划来几艘渔船,停靠在河岸边,月夜里还能看清灯笼上的蚕字。

春船载绮罗。

她看着有不少人从船舱里抱着箱子出来,便轻声地道:“现在就能卖蚕茧了?”

盛浔也垂头去看底下的船,他说:“应该是结蚕茧早的,早点卖给茧行,价钱还要好上一些。毕竟正是用新丝的时候。”

陇水镇素来有立夏三朝开蚕党的说话,蚕党就是蚕户的别称。每年立夏过后,十里八乡的蚕户就会摇着船,带着蚕茧到茧行换银钱,一直到小满后。

茧行收完这批蚕茧,便请做丝娘来缫丝,丝车日夜不停地响,新丝一根根被缫出,成了之后就送去纺行,纺成鲜亮的布匹,轮转到布庄里头去。

也有蚕户自己缫丝的,不过自家做新丝出来的话,得要自找买家,但价钱会高上不少。所以每年到小满时,不少人都会跑到浦乡里收新丝,又有俗语道:“小满三朝卖新丝。”

阿夏虽没有养过蚕,却也知其中的不易,几个月忙活不停,只能赚两三贯银钱。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对面的茧行亮灯,门大敞着,一箱箱的茧送进铺子里,河道上还有很多的船只赶来,这段日子,茧行只会通宵达旦地开门,确保能将所有的蚕茧收下。

阿夏听见从茧行回来,穿着粗布衣衫的蚕户喜笑颜开地说。今年的新丝价又高了不少,等地里的粮也卖上价,给闺女买件夏衫,送她去绣坊,儿子能送去上学堂。

各家都有各家的安排,大家揣的不是银钱,是他们以后的日子。

两人从茧行门前离开,初夏的风时有时无,阿夏踩着酒旗晃起来的影子,踩不到就跳过去,盛浔跟在后头忍不住失笑。

一路晃到了明桥,比起之前街上桥头三两聚集听评弹的人,这里要热闹得多,毕竟大多晚上不睡的人都会跑来这里吃点东西。

哪管现下天还没怎么热,阿夏就见一个阿婆提着桶在卖凉的红豆圆子,一颗颗小小的又圆又白。边上就是卖酸梅汤的,只不过底下还没有置冰,喝起来是温热的。

要说有味道的,还数桥边上炸臭豆腐的,一锅滚油,黑而饱满的豆腐在里头翻腾,熏得大家都得捏着鼻子走。不过吃的时候又完全不觉得它臭了,只恨自己没多带张嘴。

要是吃到真臭的,又没有入味的,那得倒不少胃口。

他旁边的是个卖烤生蚝的,铁架子烤的烟旺,上头的生蚝撬开了壳,蒜末搁一大把,壳内咕嘟咕嘟冒泡,香气也完全不输给别的。要是到夏夜,过了三伏天时,那再烤上一大盘的海鲜,鲜味熏得的人都走不动道。配碗浸在冰里头的酸梅汤,那滋味才叫好。

等天再热点,凉皮凉面冰汤圆,酥肉糟鸡莲子粥,酱猪肘子香煎豆腐,糯米糕点梅菜饼,挤满了这条街,摆的摊子得从明桥头直奔西门巷尾才算能摆完。

阿夏站在那里,四处看看,只觉得颇为眼花缭乱,盛浔替她挡着过来的人,拉她走到一边问道:“想吃什么?”

“我没带钱,”阿夏刚才摸了摸袖袋,发觉自己真的没有带钱出来,一时面上有些懊恼。

“我带了,”盛浔就指着那一排的吃食问,“想吃哪个,我会付钱的。  ”

阿夏实在是难以抉择,最后她选了个汉子支的摊子,卖的是油炸串。

他这个摊子应当是自己做的,一边放着各种要炸的菜蔬,另外一边则是用木板隔起来,挖出个圆洞放油锅,底下置炉子,炸时的油星子也不会溅到菜上。

小摊上摆的菜有不少,诸如鱿鱼须卷、河虾、裹好粉的小酥鱼、上浆的猪里脊肉、小年糕、肉丸子等,阿夏随便选了几串,盛浔却说每种都来一样。

“你吃的完?”阿夏惊疑。

盛浔摇摇头,“吃不完带回去。  ”

小贩自然是盼着来这样的主顾,当即拿出盘子把所有料都夹到上面,难炸好的先放。比如小酥肉和鱿鱼须卷,只听得刺啦的声响,热油滚滚,沸腾着涌上来包裹住。

油炸的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

小贩将炸好的放到油锅上的竹架子上,让油滴w52ggdco落干净,再放到瓷盘上正反面都刷一层梅子酱,塞进油纸带中。

阿夏接过来,她和盛浔坐在一旁靠近巷子尾的地方吃,拿了一串外皮卷翘,皮黄的里脊肉出来,咬上一大口,里面有些许汁水,肉不发柴,尤其抹上梅子酱,口感一绝。

鱿鱼须卷反而是撒了一点点花椒粉,有韧劲之外,舌尖也有点麻。酥鱼炸的最好,本来就腌过的,炸完之后就能直接吃,不用再多加调料。里头没有刺,皮酥肉嫩。

但也只要了一份,因为这鱼确实不算很小,阿夏吃到一半时,突然想起,问道:“盛浔,这酥鱼你还吃吗?”

她有点不好意思,明明是别人付的钱,她吃大头。

盛浔没说话,只是侧过身,低头张嘴从她手上叼走还剩下的酥鱼,一点也不嫌弃,立起身慢慢嚼完了。

阿夏默默看着他,脸色有点红,憋了好半天才憋出来一句,“你少占我便宜。”

盛浔笑了一声,“我可没有,不是你问我吃不吃的。”

阿夏瞟了他一眼,没有再搭理他,吃根炸串压压自己跳的有些快的心。

这次吃完她学聪明了,立马掏出张帕子把自己嘴巴擦干净,怕抹的不干净,还擦了两遍。

看得盛浔实在觉得很好笑。

两人慢慢走回家,这个夜晚吹过来的风都是带着香味的。

转天,日头高照时阿夏才起来,楼下没有人,她打着哈欠走到灶房,锅里只有焖着的粥,桌上还有盘咸菜肉末。

她盛了碗粥,坐那里夹了一筷子咸菜,不得不说她娘腌得咸菜很爽脆,略微得咸,又没有咸到发苦的那种,跟肉末炒在一起,下粥喝。或是拿来炒饭都很好,但阿夏总觉得咸菜跟春笋丁吃时是最妙的。

慢慢喝完一碗粥,阿夏舀勺水将碗洗了,听见院子里有声响,放了碗走出去。

方父和方母正提着一桶水放在小院里,阿夏手扒在门框边问道:“爹娘,你们拿水要做什么?”

“你爹说做青梅酒,”方母直起腰身,擦了把汗回,“先把里头的青梅给洗干净先。”

上一年他们家腌的青梅酒早就没了,大伙不时去夹点泡好的梅子,顺带倒碗清甜醇香的酒。酿成都得三个月,喝喝不到一个半月就喝完,连方父想把青梅酒放在那里放个半年,味道再好上些都做不到。

今年他准备多泡上点,起早就和方母一起出门摘青梅了,满满两大筐,一颗颗青绿色的果子浸在水里擦洗干净。

阿夏则把青梅的果蒂给去掉,泡在里头不好看不说,还会有点发苦。青梅在腌前是不能有一点水的,所以去除果蒂的青梅都被放到圆竹匾上,趁今天日头好,把青梅晒一会儿。

时不时将圆竹匾上的青梅给翻滚一番,好让每个青梅都晾干水分,摸到完全干透了还不成,得拿几根竹签子过来,在青梅上插几个洞眼,之后泡的时候好入味。

这些活计坐下来是真累,从上午一直坐到下午才算好,方母把拿来泡青梅酒的白瓷罐晒了会儿,一点水也没有后才开始泡。

一个个青梅往罐子里装,摆放整齐后再放冰糖,一层糖一层梅。方父准备的酒是自家的米酒,顺着罐子口壁缓缓往里头倒,等差不多满过青梅后才收手。

这次的青梅多,他一共泡了五个罐子,四个放到楼梯脚下的柜子上,另外一个他自己抱回房间,藏了起来,免得都被大家给霍霍。

出来后,方父锤着腰背道:“等过几日梅子再熟些,摘点来做乌梅,等天热了后煮酸梅汤喝。”

现在的梅子还太青涩,做乌梅不算太好,得要熟些后甜一点的才好。

一下忙活到午后,再看时辰都能做晚饭了。

https://www.lusetxt.com/books/43219/43219415/242058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usetxt.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usetxt.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