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关灯
护眼

0185 连百家一起算计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也同样是一部战争史,伴随着无数的铁与血。

但陈景恪必然不能按照真实历史写这本书,因为四方蛮夷的祖先都是被华夏文明打败的古文明后人。

如果真这么写,那双方就是世仇,还怎么大融合?所以他编写的华夏文明杜撰了许多历史。

比如,百越、俚僚人、六诏等等也都是华夏后裔,  他们的先祖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

你说需要史料证据?可以啊,黄帝打败蚩尤,蚩尤就带着余部来了南方。

后来唐尧的儿子丹朱和虞舜争夺帝位输了,也带着自己的族人逃到了南方。

大禹治水的时候也来过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

商代夏的时候,很多夏朝子民逃难到南方……周灭商的时候同样有很多商人逃过来。

逃难到南方的华夏后裔渐渐壮大,  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就有了越国、吴国等国家。

楚国就是落魄的中原贵族和南方华夏后裔一起组建的。

而且这些古人不光往南方逃,还往东方、西方、北方逃……比如箕子就去辽东建立了朝鲜国。

箕子朝鲜分裂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  所以辽东以及更北部的契丹、靺鞨等部,都是箕子的后人。

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

包括史书上鼎鼎有名的山戎、猃狁、荤粥、匈奴等等都是华夏后裔,这可不是他胡诌,而是司马迁说的。

史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谁要是反对就去找司马迁争辩,别找我。

东方是大海,但有海岛啊。

先秦时期就有华夏先民为躲避战乱乘船出海,去了倭奴诸岛生活。

秦朝时期,徐福带着三千对童男童女以及诸多将士们一起出海,也是去了倭奴诸岛。

倭奴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领土,上面的人也都是我华夏的后裔。

西方也是一样,西域三十六国什么的,  都是逃过去的华夏后裔,  和当地土人联姻繁衍而来。

反正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一个意思:文明兴起于华夏,所有的异族其实都是华夏炎黄的分支。

既然原本就是一家人,现在重归一处不是很正常吗?

这里面当然有许多漏洞,可那又怎么样?你能证明这本书是假的吗?而且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千年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也已经没啥用了。

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

但他没有天真到认为,所有人都会支持他提出的大概念。肯定会有人反对,他都已经猜到了反对最激烈的会是谁。

士族。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现代人和古人谁更在乎伦理道德?答案是现代人,因为懂得越多的人就越重视伦理道德。

那么同样是古人,士族和普通人谁更在乎伦理道德?

答案是士族。

百姓没有读过书,他们根本就不懂这些大道理。也不在乎什么汉人什么蛮夷的身份,他们只在乎谁能让他们吃饱。

真正心中抱有成见的是读书人,书读的越多的人心中的成见就越深,也就越难以接受新思想。

尤其是对于士族来说,这更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

他们掌握着学问的解读权,永远站在伦理道德的制高点,谁动摇了这一点,  就是动摇了他们的根据。

陈景恪提出华夏文明的概念没有问题,  可他把四方蛮夷都变成华夏后裔,这一点是必然不会被士族接受。

这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但他并不惧怕士族反对,因为以李世民为首的关陇军贵,和大多数靠军功崛起的人,都会支持他。

而民族融合,也确实是历史的大趋势。

……

他提出华夏文明这个概念,可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大融合,这只是第一层作用。

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后续对文化进行改造。

华夏文明能屹立不倒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始终在不停的自我革新,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学派诞生。

这些学派把自己的精华输送给华夏文明,然后就退居幕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华夏文明就带着这些精华继续前进。

就以诸子百家为例,它们大多都消失了,只留下一段辉煌的传说。

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华夏文明,助力华夏文明走的更远。

秦朝完成了地理上的大一统,汉朝则借助儒家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这个时候,儒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它应该和其它百家思想一样,留下自己的精华退居二线,把老大哥这个位置让给更合适的学派。

然而一个全新学派并没有那么容易诞生,儒家不但没有退,反而更进一步到宋朝的时候真正的‘独尊儒术’了。

虽然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时期,但瘸了一条腿走路,也让它成为最被诟病的王朝之一。

陈景恪要做的就是送儒家去它该去的地方,还有道家、佛家等等都一样。

可要送走这些学派不是嘴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必须要拿出一个比它们更优秀的思想体系才行。

陈景恪有这个能力吗?

纵使他是穿越者,也不敢狂妄的说,自己能拿出比先贤还要好的思想体系。

他脑子里面确实有很多先进的观点,但把这些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还要能适应当前时代,很难。

他没有那个把握,也没有那么自大,但他可以另辟蹊径。

三教合流就是最个不错的办法,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但随着对三教思想的了解加深,他发现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的。毕竟当前三大显学,不是你想合就能合的。

不管以谁为主进行整合,都会遭到其它两家的激烈反抗。甚至现在和他是盟友的楼观道、茅山派都会反目成仇。

纵使有李世民支持也很难。

更何况李世民会不会始终如一的支持他还不一定呢。有时候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来兜底。

还有一个问题是,三教合一之后呢?

前世是以儒家为主完成了三教合流,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难道换成道家或者别的学派,就一定能比儒家做的更好吗?

到了这里陈景恪也有些迷茫了,该如何做才是对的呢?

思来想去,还是前世看过的一本史学书给了他灵感。

前世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唐宋之交士族瓦解、三教合流、知识流向基层,固有的统治体系崩溃。

这个时候本应该诞生一个更大的民族主义观,完成思想上的整合,继续指导华夏族群前进。

只是当时的华夏走向了另外一条路,民族主义观没有形成,反而让儒家一家独大了。

如果当时诞生了民族主义观,或许中国古代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制造不必要的民族仇恨。

所以这个观点正不正确咱们不做讨论,但它确实给了陈景恪启发。

能不能提出一个更大的概念,把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有的一切都装进去?

只要这个概念大到让它们连反抗都不敢,就能逼迫他们被动接受融合。

越想他就越觉得此法可行。

不过他并没有选民族主义观,对于此时的大唐来说有些狭隘了。能够担此重任的,非‘华夏文明’莫属。

我们不搞民族主义观,直接搞文明主义。

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而且搞华夏主义观没有任何一个学派敢反对。

儒家、道家很厉害是吧?那也只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在这一点上和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是一样的。

让它们跳出来说一句不承认华夏文明观的话试试,给它们十个胆子都不敢。

啥,你说你佛教是外来的,不是华夏本土思想?

呵呵……给你一次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好好说说你是什么。

不管你们之前是什么,到了中土这一块都是为华夏文明服务的。

从客观条件来说,此时除了儒释道三大显学,法家和兵家思想也比较活跃,还有从西域传来的胡人思想……

大唐的文化思想界可谓是多家并重,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比较容易接受一个新概念。

还有一点是大唐够强,有能力推行这个计划。

早几十年汉族政权太弱,主体民族不强想搞大概念那就是笑话。晚几百年儒家已经一家独大,再想这么做也会被当成笑话。

所以,不论从哪方面看,此时都是提出华夏文明这个概念的绝佳时机。

当然,这个容易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想完成这一点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

眼下他只是提出这个概念,为后续改造打基础。

为了防止儒释道等学派针对,他都没敢把自己这方面的想法表露出来。

现在他把自己伪装成无害份子,假装是为了融合各部族,才提出的华夏文明概念。

当然,这也不算伪装。

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融合百族,现在只不过是有了更长远的计划而已。

等到世人都接受了华夏文明这个大概念,各学派发现他真正的目的也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